如何培养孩子的数学能力?数学启蒙敏感期很关键!
- 来源:爱和乐教育服务有限公司
- 点击数:1432
- 发布日期:2017-03-30

为什么有的孩子似乎从小就显露出数学天赋,而另一些孩子却总是谈“数”色变?其实孩子的数学启蒙也有敏感期!想培养孩子的数学能力,一定要利用好这几个关键的数学启蒙敏感期哦!家长们一定要注意!
何为数学启蒙敏感期?
具体来说,孩子的数学启蒙期有五个阶段,分别是0-1岁、1-3岁、3-6岁、6-9岁、9-12岁。当然,这五个阶段的学习节奏快慢不同,深度也不尽相同。我们所看到的“这个孩子数学好,有天赋”云云,或许极大程度上是因为利用好了最关键的几个数学启蒙阶段。
孩子0-1岁的时候,大脑完成40%的发育,包括大脑神经元细胞、髓鞘和海马体以及其中的各种链接都在这个阶段发育完成。 别看这短短一年稍纵即逝,却可能是五个阶段中最为关键的一年。“其实孩子学到了,而且学习的速度无比之快。只是他不会用大人的方式反馈给我们,但这并不代表他没学到。”
数感是什么?
我们常说,数感是很重要的数学能力。但什么是数字感觉?别看数感貌似很学术,其实它和手感、观感、乐感都是一样的。 孩子总是从他最熟悉的事物开始学习的过程。
因此,要培养孩子的数感,就要充分调动起他的五感,而且还要了解哪个时期、哪种感觉是最强势的。 比如0-3岁,孩子是触觉领先,视觉配合;3-6岁是视觉领先,触觉渐弱,转为配合;6-9岁听觉逐渐强势起来;等到9-12岁,则基本稳定为视觉领先,听觉第二,触觉排最后。
基于这个认识,针对1-3岁的孩子,认识数字的时候,必须要有实物在手,比如说数字饼干,要让孩子有一种手感。3-6岁的孩子,你要让他能够看到数字概念的呈现。
而到了6-9岁,加上听力,必须在语言上去强调,比如要说出3这个数字,而且后面还得加上不同的单位,比如“3个”、“3斤”、“3把”,这样他才会认识到3是一个变化的量,它不像咱们的中国字是固定的,3是一个可以用来描述各种东西的量。
在小学里,很多老师会抱怨男孩子好动,其实这是因为他的触觉学习能力还未退化,所以反而应该鼓励他多动手,进一步激发他的数感。
妈妈教的数学
有一个被多次证明的常见现象,如果学生喜欢一个老师,那这门课他就一定能学好。因为兴趣是驱动孩子学习的动力,如果孩子没有兴趣,他就是不想学,也学不好。
兴趣来自什么?
来自于人,因为孩子是一张白纸,教学内容都是一样的,但携带知识的人是各有特色的。
那谁天生有优势?
当然是妈妈,孩子从出生开始,首先感受到的,就是妈妈的心跳和体温,他与妈妈之间天生的亲近感是无法被替代的,因此妈妈想要让孩子对一件事情感兴趣,也是最容易的。 可是大多数妈妈并非数学专家,更不懂专业的教法,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真的可行吗?
其实奥妙在于,在日常平凡的生活中找到自然而然的机会来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现在的孩子,你让他去数邮箱,他没有问题,但是你问他楼里有多少户人家,他却说不知道。对生活常识一窍不通,却能在考试里考100分。实在是怪事一桩。
究其源头,正是因为这些孩子学的数学和生活是脱离的,而妈妈教的数学却不是来自课本,来自我们一睁开眼睛就能看到的东西。 比如把家里的桌子椅子、门窗等等都贴出长宽高的尺寸,这样一来,孩子一下子就有了度量的概念。
比如怎么让孩子理解温度?就让他自己就决定每天穿什么衣服,如果他穿少了感觉到冷,这个时候你告诉他温度,他才知道温度是和人的感受息息相关的。此时再通过一些小实验强化一下,孩子就对温度的概念有清晰的认识了。
而这些正是我们所说的数感。 而且,当孩子发现他居然了解一些大人不知道的东西,他会有一种特别的自豪感,也自然会爱上数学。
主动知识VS被动知识?
不管是妈妈还是老师,如果你要教孩子数学,就得知道他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大脑发生了什么。有一个现象可能是我们始料未及的: 孩子拿到一道数学题,他首先想的是,大人期待我干什么,而不是想我学过什么。此时他是在模仿,即使做对了题目,顶多说明记忆力好。
这是为什么呢?美国儿童心理研究结果表明,孩子都是动物体,动物体在出生的时候,知道自己没有生存能力,而没有生存能力就得讨好有生存能力的人,最容易讨好的人是谁?就是爸爸妈妈。
上了学以后,孩子就知道,第二个要讨好的人是老师。于是,孩子在做任何给他的任务的时候,第一个想法就是讨好亲人和老师,看他们期待他干什么。
这就好比学英语,你可能背会了几千甚至几万的单词,但真正能灵活使用的可能只有一小部分,这就是所谓的主动词汇。学数学也是一样的,如果只是机械地做题,那孩子学到的都是被动知识,这样一来他就无法主动地去用。
那什么是主动知识?
就是每天用眼睛看、动手量、用身体感受的,这就是孩子主动学到的知识。当我们和孩子聊解题思路的时候,没有主动知识的孩子很自然就卡壳了。 所以作为最容易给孩子主动知识的爸爸妈妈,要多做一些努力,利用孩子生活中最熟悉的事物,假以时日,数感就培养起来了。哪怕这些主动知识不多,但孩子能够通过组合,去解决实际的问题。
另外,在这一过程中,孩子必然有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教育最基础的前提。 掌握了这些,再引导孩子从中总结规律。比如你家楼上的门牌号码是什么,又比如电梯每下降一层几秒。家长这样去开发,就等孩子开窍的一天,静待花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