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启蒙:用不像学数学的方式浸润数学
  • 来源:爱和乐教育服务有限公司
  • 点击数:1123
  • 发布日期:2017-03-06



以下文章转载自外滩教育,根据中山大学数学学院副教授娄文老师在公开课上的发言整理。
 
 
学数学等同于上数学课?
 
首先,来看看学数学与在学校上数学课的关系,如果我们把学数学在学校上数学课完全等同起来,那么,数学启蒙就没有必要来谈论了。
 
因为,我们从小学一开始,就完成整个数学学习的过程。数学启蒙的任务就可以交给学校了。现在的问题在于,学校的数学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还是不小的,而且,我个人感觉问题还会越来越大。
 
讲这个问题,是希望大家认识到,我们的孩子学数学不能跟着学校去学,数学学习的自身是完整的过程与完整的体系。我们不能将孩子的数学学习与在学校上数学课等同起来。
 
可能有一些朋友会问:“将孩子的数学学习与在学校上数学课等同起来,会有什么情况呢?”我打个比方:我们每天要吃饭,我们可能会选择快餐式的“垃圾食品”,或者选择“健康饮食”。
 
其实,不管做什么样的选择,对吃饱而言,看起来问题不大,都能满足吃饱的需求。但是,从人本身的健康需求来说,某种饮食方式的长期结果是不一样的。
 
同样,从数学学习本身来说,把它看成是比较完整、持续性的一个阶段,它跟在学校学习数学有关联,毕竟绝大部分孩子还是在学校进行学习活动的,数学学习与在学校上数学课有联系,有相互影响。
 
数学学习的三个阶段
 
将数学学习作为一个理论问题来考虑,那么,数学学习的过程,按照年龄划分,有三个阶段:
 
4-7岁 数学启蒙
 
8-12岁 数学思维构建
 
12岁以上 数学知识拓展
 
虽然,这三个阶段是按照孩子的成长时间顺序划分,但是,每一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割的,相互之间会有渗透。比如说:我们在数学启蒙过程中,也会有数学思维的初步构建。在数学知识拓展阶段也会伴随数学思维构建的发展。也就是说我们无需将数学学习的三个阶段严格地割裂开来。
 
如果把数学学习作为一个持续的完整的过程,前两个阶段是必要的组成部分。
 
第三个阶段从数学学习使命的角度而言,是非必要的。只是,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学习要求在提高,需要做这方面的任务。而在学校的学习,特别是数学学习着重点倒侧重在第三阶段的任务了。在“应试”环境下,我们可以理解学校的学习着重点在第三阶段。
 
数学学习的三个阶段之中,前两个是更加核心、更加必要的。完成了前两个阶段的学习,我们会形成比较严谨的思维习惯,形成思辨的基础。数学学习也完成了最重要的任务。
 
从现实角度来看,我们对数学学习的前两个过程之中的任务,是完成得远远不够的。这会造成我们对问题的思考、分析能力的缺乏,使得自己很容易被舆论、观点所影响。
 
数学启蒙难不难?数学启蒙会不会难做?
 
以前有一个广告语:“痛则不通,通则不痛”。数学启蒙也可以用一个类似的话:“难者不会,会者不难”。
 
对“会”的理解,就是对数学启蒙的认知。你对数学启蒙的认知正确了、到位了,数学启蒙做起来的难度不会太大。当然,你肯定是要投入时间、精力的。你也不用担心自己的能力不足。
 
对数学启蒙来说,我们的关键点是要找到一个正确的方向,而不是纠结于具体进行数学启蒙的难度有多大。
 
数学启蒙的基本原则
 
数学启蒙的基本原则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为:“用不像学数学的方式浸润数学”。这句话不是一个严格的定义或者概念的说法,只是一种比较通俗化的表述。这句话特别强调“不像学数学”。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很多家长用成年人的角度去理解孩子学习与接收的一个过程。往往会使得家长认为“应该是那样”学数学的方法,恰好是不适合孩子学习的。
 
比如说,计算问题,是太多家长非常紧张、焦虑,甚至恼火的一件事情。我们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抓计算非常厉害,很多学校让孩子早晚都在练。
 
学计算,我们大人理解是怎么一回事呢?比如说,让大人做几道计算题,不允许使用计数器的情况下,我们是先列竖式,然后做竖式计算。另外,因为担心出差错,计算速度会比较慢。
 
但,随着对竖式计算熟悉,计算速度的提高,差错就会减少。大人的这种体验与感觉,使得他们也认为孩子也应该是这样。学计算就是要笔算,纸面的练习,每天都要练。
 
要讲求速度,要讲求准确率。但是,实际上,孩子刚开始学计算时,与成年人非常大的区别是孩子不像成年人对数的概念、或者说是抽象的东西,对数的大小有明确的、清晰的感觉。
 
其实5、6岁的孩子,没有对其进行数学启蒙的时候,对十几、二十几的大小是完全没有概念的。这个时候,如果按照成年人的学习方式去看待孩子、引导孩子,这反倒是对孩子非常不利的。甚至说是有负面影响的。
 
所以说,在早期的、简单的计算练习上面,用口算、用实物的方式做辅助练习更合适孩子。而纸面的计算更适合成年人。
 
如果让我们家长现在教孩子:什么是三角形?你会怎么教?我猜想一下,你们可能会这么说:什么是三角形呢?有三条边,有三个角。如果手边有笔、纸,你会画一个三角形给孩子看一下。
 
这样的解说,对成年人来说是相当清晰。但对孩子来说,你说三个边、三个角时,孩子会想:什么是边?什么是角?边与角的概念,对孩子来说也是比较陌生的。
 
所以,你在教三角形的这个形状时,预先准备各种形状的三角形,比如说锐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给孩子看一看。并告诉孩子,这些形状的三角形,我们都称为三角形。
 
然后,在现实生活中,经常指出一些形状,问孩子:你觉得哪一些是三角形?用这种方式让孩子去学习、认知三角形,是更适合孩子的。
 
另外,我们举一个“如何学习走路”的例子。在走路的时候,孩子在一两岁的时候,会慢慢站起来走。然后开始练习走路。孩子在不会走路时,是每天看着他人在走路的样子的。只是孩子没有力量,无法站起来走,只会爬。
 
孩子在观察了很久之后,他会去尝试调动自己的手脚,去走路。当然,在走路刚开始时,经常会摔倒。摔倒的原因,一方面是力量不足,二者动作的协调性不高。如果我们希望孩子更稳定、更快地走路,我们会教孩子这一步该怎么走、那一步该怎么走。
 
对一两岁的孩子,因为没有学习的概念(能力),这样对孩子讲,孩子可能不愿意走路了。其实,走路是孩子的一个基本需求、一个想法。如果希望孩子走路更加稳定,可以与孩子外出练习,或者在孩子几米远的地方,对着孩子,等待孩子走路过来。表面上你不是在做孩子走路的练习,但这个过程就是在做孩子走路的练习。
 
以上几个例子,是想说明,我们在理解数学启蒙的很多具体方式时,不要按照我们成年人的思维去理解。
 
怎样做数学启蒙?
 
我们可以分为四大块进行:阅读、游戏、数学教具、生活常识。
 
说到阅读,家长可能会关心怎样的数学读本对孩子会比较好。实际上,数学读本是需要的,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对文字的泛阅读,花的时间要更多一些,然后,再辅助一些少量的数学读本。
 
为什么需要泛阅读更多一些呢?我想引用数学家的一个说法,苏步青有一句话叫:“学好数学,首先要学好语文”。我的理解是思维是建立在语言的基础之上的。如果语言的表述、理解不够好的话,在这个基础上讲思维,这个顺序就倒过来了。
 
孩子在3-6岁阶段,相较于成年人的语言能力还是弱很多的。所以,在这个时候,一下子过快、太着急地直接切入到跟数学关联比较大的上面,我们在精力上反倒有点投入错了。在3-6岁阶段,更倾向于孩子泛阅读,夹杂少量的数学读本。
 
在泛阅读材料的选择时,我们可以多选择出现一些与数字、形状有关的,而不是一些纯粹的数学读本。
 
游戏方面。我比较想指出的是扑克、UNO,还有益智桌游。益智桌游品种很多,有适合不同年龄段的游戏,甚至有一些大人玩也是比较有意思的。大人与孩子一起玩游戏,从建立亲子关系方面也是很好的。
 
我特别推荐一下“找不同”游戏。我个人认为“找不同”游戏是非常好的。对于孩子的观察力训练有非常多的好处,而且,对在3-6岁阶段孩子完全没有问题的。
 
数学教具。孩子在幼儿园常见的计算架、积木、七巧板等这一些都是比较好的,还有多米诺骨牌等。数学教具需要大人与孩子一起玩。大人与孩子一起玩的效果要比孩子单独自己玩的效果好很多。
 
生活常识。我们日常有很多学习数字、形状的,锻炼思维的机会。我们家长要刻意寻找一些机会给孩子。现在的孩子,生活经验比较缺乏,有一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孩子的很多精力、时间都花在各种学科科目、才艺的学习。表面上看起来,现在这些孩子非常“优秀”。但从思维发展的角度来讲,这种学习对其帮助不会太大。所以,在数学启蒙阶段,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

 
提示框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