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阅读打开生命之门(续二)
- 来源:爱和乐教育服务有限公司
- 点击数:1047
- 发布日期:2011-11-13
用阅读打开生命之门(续二)
【禁忌篇】
朗读时的五不要
一、不要语速太快:过快的语速会让孩子感觉紧张,而且在注意力不易集中的时候,越快的语速越不容易让孩子接受,而会让孩子本能地产生抵触感,有时候还会让孩子产生烦躁的心理。正确的做法是:语速平缓地讲述,可以比平常说话还略慢一点,选择故事的时候也要注意选择那些情节不是非常紧张的,可以和缓地展开情节的。二、不要抑扬顿挫:就如同说评书里的那种夸张的表现手法,为了营造一种刺激的气氛,说书人常常会忽然把声音放低,又忽然抬高八度,或者是模仿人喊马嘶等等,追求强烈的戏剧化效果,但,对孩子来说,在心里有压抑的情绪或者感觉不安全的时候,听这么一惊一乍的故事,会给他们带来比较大的刺激,有可能还会吓着一些比较敏感的孩子。正确的做法是:控制住自己的声音,在需要表现一些特别的效果时,比如表现人物对白,可以稍微加一点时间的停顿,再稍稍改变语调进行讲述,只要让孩子明白你是在装另外一个角色说话就可以了。三、不要高声朗诵:专业学播音的都比较追求大声朗诵,字正腔圆的那种效果,但是,在给心灵相对脆弱、需要抚慰的孩子讲故事的时候,这种大声朗诵,却不能收到什么好的效果,孩子会感到这种拿腔拿调的声音很陌生,并且无法从这种机械化的朗诵中感觉到故事要表达的细腻情感。正确的做法是:自然地读出故事里的文字,尽可能接近你平时说话的样子,在讲述的时候要注意文字中包含的深层次的感情,在一些抒情的段落,可以把你自己对文字的感觉加入到你讲述的口气中,这,实际上,也是在考验一个讲故事的人对故事本身的感悟力。四、不要用错感情:在读一个故事之前,首先要弄清楚你在读什么,是优美抒情的?还是轻松有趣的?或者睿智深刻的?不同的故事也有不一样的读法,如果用平缓抒情的读诗歌的语调,去读有趣的歌谣,那效果肯定不会好。正确的做法是,平时多听各种类型的朗诵,在自己读的时候先仔细看看作品是哪个类型的,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再去诵读。五、不要机械复读:不管什么类型的故事,给孩子读的时候都应该是有感情的。一个故事,总有起承转合,不同的段落也表现着不一样的情绪,而那种如同念诵经文,没有感情、一路平到底的声调,是绝对应当避免的。正确的做法是,先看一遍故事,体会一下故事要表达什么,有哪些地方需要放慢语速或者加重语气,然后再试读一遍。交流时的五不要
一、不要怕孩子哭:如果孩子在读一本描写生死的书之后哭了,那么很可能是以下两个原因:1、他读懂了书中情节,被打动了;2、他平时有过类似的情绪,但没机会表达,现在借此宣泄一下。
前一种情况,我们应当高兴,因为这说明孩子又获得了一次成长的体验,而且说明他的感受力很细腻,理解力很深入。后一种情况,我们更应当感到高兴,因为孩子不是偷偷地哭,而是当着你的面哭,这说明他很愿意与别人分享他的感情,也说明他没有大的心理问题。对孩子的这种哭泣,我们不应惊慌,更不应强迫他安静,或者用玩具等东西哄他转移情绪、停止哭泣。我们应该告诉他:“你觉得难过是正常的,因为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而我们要做的只是安静地陪伴他,或者鼓励性的抱抱他,给他准备一些擦眼泪的纸巾,等待他自己平静下来。二、不要急于提问:一些大人在给孩子读了什么思想比较深刻的作品之后,总是急于提出一堆问题,如“你从这个哥哥身上学到了什么?你觉得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但对一个孩子来说,不管一本书在讲述什么哲理,他首先领略的是这本书给他带来的情感体验,只有在他真正熟悉了这本书,也能将书中情节和自己的生活连在一起进行联想和比较了,他才会开始思索书中深层的道理。而这一联系与思索的过程,会是很漫长的。有时会是几个星期后,他忽然又翻开这本书,并读出了新感觉。有时甚至会是几年后,他忽然经历了一件类似的事情,并回想起自己读过的书,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而如果大人在孩子刚开始体验一本书的情节时,就用一堆问题去干扰他,等于是打断了他对书中细节继续探索下去的兴趣,于是之前读的内容他也没能好好消化,之后想到还有那么多问题,也打不起兴趣再去回味那些细节,也就更谈不上什么深层的领悟了。三、不要硬充好汉:在读一些悲伤的故事的时候,大人为了怕在孩子面前“丢脸”,有时候明明因为被书中的文字打动,很想流泪,却硬是装得无所谓,这其实是在错失和孩子做情感交流的最好机会。实际上,孩子很在意大人阅读时的表情,包括声调,这些细微的变化都是可以帮助孩子更深入理解一个故事的“晴雨表”。孩子会因为大人的一个微笑,而理解什么是幸福,也同样会因为大人的一次流泪,而理解什么是同情。而如果大人把自己的情感全部都隐藏起来,那么孩子也会失去一个最好的阅读参照物,他们就会因为大人冷漠的表情,以为他正在讲述的是一个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的普通故事,也就谈不上如何深入地理解故事里的内涵。四、不要故作深沉:阅读后孩子的提问,总是各种各样,无所不包,有些大人也回答不上来。对这些我们答不上的提问,我们就应该坦诚地对孩子承认,我们也不知道答案,让孩子明白,这个世界上仍然有许多未知的谜团,需要他自己思考。我们最不应摆出一副无所不知的模样,对自己不清楚的事情故弄玄虚,不应该说:“这些事你长大就明白了。”“你还小,说了你也不懂。”“我现在没时间,以后再跟你说。”这种回避问题的理由和借口,只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很无知,并在自卑感中扼杀了他最初的求知欲。五、不要过度怜悯:一些心地善良的大人,喜欢引导孩子去怜悯书中角色的不幸遭遇,比如,对孩子说:“你看这个小妹妹多可怜。”“哎呀,这个小猫好惨。”“你看你有这么多好吃的,比那个小孩幸运得多了。”但是,这样的引导,根本无法教育孩子如何正确看待人生中的不幸和苦难。要知道,没有人能做到让自己整个人生一帆风顺,书中的意外灾难、亲人死亡、痛苦挫折,实际上就是我们自己迟早需要去面对的境遇。在逆境中,我们最需要的是继续乐观地生活下去的勇气和毅力,而这些好品质,往往在那些书中的主人公的身上就可以找到,因而这些人是值得我们敬佩的,而不是一味怜悯。如果,我们在别人遭遇不幸的时候,将他们视为弱者,只强调他们的无助可怜,那么,当我们的孩子遇上相似的情况,他会自然而然地觉得自己是个弱者,很可怜,他不会想到要靠自身努力摆脱困境,反而会因为没人来可怜他、搭救他,而产生自怨自艾、甚至自暴自弃的心理。
杜曼早教
【禁忌篇】
朗读时的五不要
一、不要语速太快:过快的语速会让孩子感觉紧张,而且在注意力不易集中的时候,越快的语速越不容易让孩子接受,而会让孩子本能地产生抵触感,有时候还会让孩子产生烦躁的心理。正确的做法是:语速平缓地讲述,可以比平常说话还略慢一点,选择故事的时候也要注意选择那些情节不是非常紧张的,可以和缓地展开情节的。二、不要抑扬顿挫:就如同说评书里的那种夸张的表现手法,为了营造一种刺激的气氛,说书人常常会忽然把声音放低,又忽然抬高八度,或者是模仿人喊马嘶等等,追求强烈的戏剧化效果,但,对孩子来说,在心里有压抑的情绪或者感觉不安全的时候,听这么一惊一乍的故事,会给他们带来比较大的刺激,有可能还会吓着一些比较敏感的孩子。正确的做法是:控制住自己的声音,在需要表现一些特别的效果时,比如表现人物对白,可以稍微加一点时间的停顿,再稍稍改变语调进行讲述,只要让孩子明白你是在装另外一个角色说话就可以了。三、不要高声朗诵:专业学播音的都比较追求大声朗诵,字正腔圆的那种效果,但是,在给心灵相对脆弱、需要抚慰的孩子讲故事的时候,这种大声朗诵,却不能收到什么好的效果,孩子会感到这种拿腔拿调的声音很陌生,并且无法从这种机械化的朗诵中感觉到故事要表达的细腻情感。正确的做法是:自然地读出故事里的文字,尽可能接近你平时说话的样子,在讲述的时候要注意文字中包含的深层次的感情,在一些抒情的段落,可以把你自己对文字的感觉加入到你讲述的口气中,这,实际上,也是在考验一个讲故事的人对故事本身的感悟力。四、不要用错感情:在读一个故事之前,首先要弄清楚你在读什么,是优美抒情的?还是轻松有趣的?或者睿智深刻的?不同的故事也有不一样的读法,如果用平缓抒情的读诗歌的语调,去读有趣的歌谣,那效果肯定不会好。正确的做法是,平时多听各种类型的朗诵,在自己读的时候先仔细看看作品是哪个类型的,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再去诵读。五、不要机械复读:不管什么类型的故事,给孩子读的时候都应该是有感情的。一个故事,总有起承转合,不同的段落也表现着不一样的情绪,而那种如同念诵经文,没有感情、一路平到底的声调,是绝对应当避免的。正确的做法是,先看一遍故事,体会一下故事要表达什么,有哪些地方需要放慢语速或者加重语气,然后再试读一遍。交流时的五不要
一、不要怕孩子哭:如果孩子在读一本描写生死的书之后哭了,那么很可能是以下两个原因:1、他读懂了书中情节,被打动了;2、他平时有过类似的情绪,但没机会表达,现在借此宣泄一下。
前一种情况,我们应当高兴,因为这说明孩子又获得了一次成长的体验,而且说明他的感受力很细腻,理解力很深入。后一种情况,我们更应当感到高兴,因为孩子不是偷偷地哭,而是当着你的面哭,这说明他很愿意与别人分享他的感情,也说明他没有大的心理问题。对孩子的这种哭泣,我们不应惊慌,更不应强迫他安静,或者用玩具等东西哄他转移情绪、停止哭泣。我们应该告诉他:“你觉得难过是正常的,因为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而我们要做的只是安静地陪伴他,或者鼓励性的抱抱他,给他准备一些擦眼泪的纸巾,等待他自己平静下来。二、不要急于提问:一些大人在给孩子读了什么思想比较深刻的作品之后,总是急于提出一堆问题,如“你从这个哥哥身上学到了什么?你觉得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但对一个孩子来说,不管一本书在讲述什么哲理,他首先领略的是这本书给他带来的情感体验,只有在他真正熟悉了这本书,也能将书中情节和自己的生活连在一起进行联想和比较了,他才会开始思索书中深层的道理。而这一联系与思索的过程,会是很漫长的。有时会是几个星期后,他忽然又翻开这本书,并读出了新感觉。有时甚至会是几年后,他忽然经历了一件类似的事情,并回想起自己读过的书,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而如果大人在孩子刚开始体验一本书的情节时,就用一堆问题去干扰他,等于是打断了他对书中细节继续探索下去的兴趣,于是之前读的内容他也没能好好消化,之后想到还有那么多问题,也打不起兴趣再去回味那些细节,也就更谈不上什么深层的领悟了。三、不要硬充好汉:在读一些悲伤的故事的时候,大人为了怕在孩子面前“丢脸”,有时候明明因为被书中的文字打动,很想流泪,却硬是装得无所谓,这其实是在错失和孩子做情感交流的最好机会。实际上,孩子很在意大人阅读时的表情,包括声调,这些细微的变化都是可以帮助孩子更深入理解一个故事的“晴雨表”。孩子会因为大人的一个微笑,而理解什么是幸福,也同样会因为大人的一次流泪,而理解什么是同情。而如果大人把自己的情感全部都隐藏起来,那么孩子也会失去一个最好的阅读参照物,他们就会因为大人冷漠的表情,以为他正在讲述的是一个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的普通故事,也就谈不上如何深入地理解故事里的内涵。四、不要故作深沉:阅读后孩子的提问,总是各种各样,无所不包,有些大人也回答不上来。对这些我们答不上的提问,我们就应该坦诚地对孩子承认,我们也不知道答案,让孩子明白,这个世界上仍然有许多未知的谜团,需要他自己思考。我们最不应摆出一副无所不知的模样,对自己不清楚的事情故弄玄虚,不应该说:“这些事你长大就明白了。”“你还小,说了你也不懂。”“我现在没时间,以后再跟你说。”这种回避问题的理由和借口,只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很无知,并在自卑感中扼杀了他最初的求知欲。五、不要过度怜悯:一些心地善良的大人,喜欢引导孩子去怜悯书中角色的不幸遭遇,比如,对孩子说:“你看这个小妹妹多可怜。”“哎呀,这个小猫好惨。”“你看你有这么多好吃的,比那个小孩幸运得多了。”但是,这样的引导,根本无法教育孩子如何正确看待人生中的不幸和苦难。要知道,没有人能做到让自己整个人生一帆风顺,书中的意外灾难、亲人死亡、痛苦挫折,实际上就是我们自己迟早需要去面对的境遇。在逆境中,我们最需要的是继续乐观地生活下去的勇气和毅力,而这些好品质,往往在那些书中的主人公的身上就可以找到,因而这些人是值得我们敬佩的,而不是一味怜悯。如果,我们在别人遭遇不幸的时候,将他们视为弱者,只强调他们的无助可怜,那么,当我们的孩子遇上相似的情况,他会自然而然地觉得自己是个弱者,很可怜,他不会想到要靠自身努力摆脱困境,反而会因为没人来可怜他、搭救他,而产生自怨自艾、甚至自暴自弃的心理。
杜曼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