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误解了“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意思
- 来源:爱和乐教育服务有限公司
- 点击数:2053
- 发布日期:2017-04-08
全世界的孩子生下来的第一天都是一样的,他们都拥有一对“全频率”的耳朵,所以说“人生而平等”。
01很多父母都在追求“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所以,把孩子送到幼儿园的时候,常常会要求老师“赶快教拼音,赶快教加减法,赶快加强英语……”这要如何加强呢?只要孩子没兴趣,都是白白浪费时间、浪费金钱的。因为只有“开心”才能启动“A10”神经,快乐的神经、快感的神经,“开心”才能给他二十种脑内吗啡,“开心”等于“开右脑”。只要孩子不开心、没兴趣,你就是逼他弹琴、学音乐也没用处。不仅如此,很多父母在孩子上了幼儿园之后,就会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周一钢琴课、周二美术课、周三外语课、周四学舞蹈、周五学作文、周六……一周无休无止。你以为这样就可以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吗?孩子超过三岁,上了幼儿园你才开始教育,早就“输在起跑线上了。严格地来讲,教育要从生出来的第一天开始,更严格地讲,要从怀孕就要开始。
02听觉是在子宫里面人类第一个完成的器官,所以我们的孩子生出来,每个都有“全频率”(婴儿能听到16~16000赫兹的所有声音)的耳朵。无论是钢琴最高的音还是最低的音,他们都能听得清清楚楚。而且同时好几个音,甚至是好几十个音一起演奏,他也不会混乱,都能听得清清楚楚。这里说的不只是“音乐”,还包含了“语言”、“语音”和“语调”。就像生在日本的孩子,长大讲的是日语;生在德国的孩子,长大讲的是德语;而生在法国的孩子讲的就是法语。可见,他们生出来是全频率的耳朵(听得准,才能讲得标准、讲得道地),这便是“人生而平等”的一种表现。可惜的是,这样全频率功能的耳朵,在三岁的时候就消失一半了,到六岁的时候又消失另一半,只剩下四分之一。所以,等六岁才开始教育,你只剩下四分之一的机会;等十二岁的时候,只剩下八分之一的机会;到十八岁的时候,只剩下十六分之一的机会了。
03
现代脑科学证明,13岁时,大脑基本成熟,之后发展的空间微乎其微,所以对大脑的开发和训练重点应在少儿时期。另外,少儿时期心思单纯无杂,容易专一宁静。即便是跳跃奔跑,也是外动内静;而成人心思散乱浮躁,情绪波动复杂,难以安心。所以,少儿时期听音乐吸纳性更强,更容易受到熏陶,形成素质,深层次刺激大脑,培养心智。再则,孩提时期好奇心重,对一切都有探索、学习的兴趣,而且吸收能力强,容易接受灌输和熏陶。而年龄越大,越倾向于分别和拣择,不能平等接受、吸纳,因而效果远不如少儿时期。“抓住娃娃的耳朵”除了“抓娃娃”,还得“抓耳朵”,也就是多听。其实多听并不难,不需要真的扭住孩子的耳朵,强迫命令他听,只要在家中各个卧室和客厅都装上音响,把选好的曲子作为背景音乐播放即可。声音不要大,似有似无,不影响人们正常交谈。不要觉得孩子好像没听到,其实不是。孩子的吸纳能力是超乎想象的,就是这个若有若无的声音,放上一个月,把它换掉,孩子可能就会问:为什么不是原来的音乐了?那时,我们就会知道,其实他一直都听到了,听到必然就有效果。在这个基础上,再有意地引导他了解、学习、欣赏一些音乐当然更好,最起码能够让他每天听到音乐。潜移默化之功,绝对和不听音乐不可同日而语。音乐内容的选择,应该偏重西方的古典音乐以及我们传统的正音雅乐,调子平缓、宁静、安详、中正平和为佳,不要太热闹,更不能太浮躁、低俗。经典的儿歌也可以作为辅助。所以,“抓住娃娃的耳朵”就抓住了让音乐“附体”的核心,做好这一点,一定会有与众不同的效果,甚至出现奇迹。对于已经过了敏感期的人,效果当然会大打折扣,只能加倍努力弥补。不过,不管任何一个时期,有一句话应该记住:听总比不听好。所以,请你不要再误解“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意思了。所谓“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就是你要利用好音乐,让我们的孩子像刚生出来的前三年一样,保持“全频率”的耳朵。将来不管他学任何的语言或任何的学科,他都能很轻易地吸收。
内容综合来源:《超凡教育》、《听出奇迹》《听出奇迹》,作者高凡,本书被誉为“耳教”第一书,是一本难得的教育宝典,最大的特点在于“全程”、“实效”、“简单”。涵盖了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少儿时期的潜能开发;音乐、外语为主的学校教育;步入社会后的自主学习以及侧重中老年的身心颐养。抓住“听觉”这个核心一以贯之,明确具体,便于操作;以充分的科学道理结合丰富事例,论证有力,令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