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孩子识字那点事儿
  • 来源:爱和乐教育服务有限公司
  • 点击数:1016
  • 发布日期:2016-10-24
阅读识字      满满妈:宝宝四岁半  聊聊满满认字的事儿  我一直认为满满认字是个蹊跷事儿。因为我说不清楚满满是从多大开始认字的,认识了多少字。  这些天有几个妈妈撺托着让我写写。那我就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吧。  关于早期认字,一直以来都有很明确的两个阵营:支持&反对。我是个随遇而安的人,坚持放养原则,所以我立场鲜明地高举反对大旗。  关于早教的书,我看得很多,但不是最多。不过已经达到了我把很多理念混为一体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说,现在书上谁写的已经记不住了,该我记住的,我就记住了,偶尔搬出来吓唬吓唬满爸和满爷爷奶奶都是很奏效的。  满爸狠佩服我,因为我看的书比他多。所以当教育出现分歧,满爸总是说随你的便。然后我就随便了。然后就是满满现在的这个样子。  满满现在4岁半。我应该是从她4岁发现她认字的。因为满爷爷说,满满已经给他讲过好几本书了。我才醒悟过来,这个小丫头无师自通的认字了。  怎么认得字呢,那就要边回忆边说了。  第一阶段:2-3岁之间,满满有个点读敏感期。说简单点儿就是喜欢她用手指点着书上的字,我读。这样挺累的。因为一句话要拆分好多词,有时候拆得我都不知道前后搭配了。为了句子的连贯性。只好和她商量,读过好几遍的书,才可以这么点读。否则我不读。这样做得好处是,首先让她能细细的品位这本书,熟悉这个故事。正好三岁左右的时候,孩子喜欢重复读几本书,那正好,这样可以在后来的几遍中采用点读。  第二阶段:点读维持了几个月,好像半年多。然后满满开始要求读她认识的几个字。也就是说一句话中如果出现她认识的字,那就必须她读。如果我不小心读了,就是我不对。我要认错。分工明确,不能越俎代庖。这样就更累了。因为我要牢记她哪几个字认识。因为给她读书的不一定是我,我不在家的时候,每个人都会给她读书的。包括认字不多的满奶奶。后来满满和奶奶就发生了文字大战。据说是奶奶有些字不认识,想蒙混过关,但偏偏那些字满满认识,然后就毫不留情的揭发了满奶奶的浑水摸鱼的恶劣行为。满奶奶被满爷爷好一顿笑话。满满的小聪明获胜,沾沾自喜。可能这样一来,激发了满满要认识更多的字。  第三阶段:满满开始读句子了。在满满准备读句子的时候,我郑重的给满满讲了句子和词汇的区别。我找了本“萤火虫快乐语文”系列的《句子柔软操》,给满满讲了2个晚上。做了一些练习,满丫头居然百发百中。句子和单词全都手到擒来,分辨得那个准确。让为娘的我,高兴得来。因为这本书适用小学低、中年级。  满满读句子的时候,我真的下了功夫。我准备了很多那种叠句的书。就是《打瞌睡的房子》那样的。同样的句子反复出现,就算有新的不同,也只是替换了几个词而已。这样的书现在也有一些了。比如聪明豆系列中《咕噜牛》,《和甘伯伯去游河》,绿鸽画丛系列的《原始森林里的老树》……  第四阶段:满满开始读书,真正的读书。熟悉的书,她读;不熟悉的,她编。很滑稽的样子,但是她很认真。熟悉的书,大都是她小时候看过的。所以说,看过的书不能扔啊。我收拾书房,她跟着巴拉。她原来喜欢的那些书,都被她抱到卧室里去了。有很多书,满满都能背过了。所以她读起来那简直太轻松了。开始的时候还点着,后来觉得自己本事大了,就干脆不点了,就那么直接读。读完熟悉的,开始读新的。我不在家的时候,她读给爷爷奶奶听。碰到不认识的字,她直接编了。我回家了,就给我读。  我就惨了。有人说我矫情。有人给你读,你多省心?我才不省心呢。她读的时候,我要一直看着。她碰到不认识的字,停下来,我就要见缝插针的说出来。要没有痕迹,滴水不漏。外人听起来,好像我们娘俩配合好的。这难度,太高了。也就是说要在她读书的时候,我不能走神,不能打盹,不能忙着看别的,必须高度集中精力,把握时机。一定不要让小丫头读出来的东西出现破句现象。这还不够惨吗?  第五阶段:原始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满满开始飞跃。有些词她不认识,她就看图画书的画面,通过画面去猜,一般都能猜对。实在不认识的,她会想到她看过的其他的书中是否出现过了这个词,如果有,她会把本书找出来,自己去顺,顺到那个词的,她就念出来了。然后再回到这本新的正在读的书。后来就过渡到读小说。满现在迷恋西游记,她就开始读西游记了。她发现书上的语言和CD上的语言很多是不一样的。她会批驳某些地方,甚至指责人家词用得不好。  到这个阶段,满满达到了自主阅读的水平。  与其说满满认识多少字,不如说她理解了多少词。我曾经测试过满满,就是举出一个词型:AABB式。我说AA,她要说BB。满满的词汇量还是很丰富的。有时候能举一反三,说出好几个不同的词。比如我说平平,她说安安,又说常常。然后告诉我,都对!  这些都是小游戏,是孩子喜欢玩的。偶尔加上几个这样的游戏,还是很受孩子欢迎的。满现在迷上了写字。虽说有画的嫌疑,不过的确是一笔一划地在写。那就写吧,我陪着。  总结:孩子在不经意中长大了。但每一点每一滴都离不开父母的辛苦。如果找到了孩子适合的地方,抓住了孩子敏感的点,比生硬枯燥的强求要好很多。
提示框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