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篆】篆书与论语一样都不能少
  • 来源:爱和乐教育服务有限公司
  • 点击数:935
  • 发布日期:2016-01-21


有句俗话大家都知道,牵牛要牵牛鼻子,这样顺溜、简单、有效。不牵牛鼻子就别扭、费劲,甚至无效。文字学的“牛鼻子”是什么呢?那当然是“篆书”

提到篆书,一般没有接触过的人往往会有误解,觉得复杂奥古,如同天书,其实不然,这是我们想当然的自我设限。有这样的想法,说明我们对篆书毫无了解。篆书是研究文字学的必由之路,也是简易捷径。下面我们就谈谈篆书。

首先,篆书是文字学中承上启下的一种字体。篆书之前的文字,皆为篆书之来龙;篆书之后的文字,皆为篆书之去脉。中国文字至篆书而成熟、规范,篆书综摄往古,集其大成。后来之文字又莫不从篆书而发源,以篆书为基因,篆书规则后世,源通众流。

篆书是中国文字学的中心,不仅上下贯通,而且左右逢源。因此文字学从篆书开始不仅必要,而且简单。从篆书开始,就抓住了根本,闻一得十;从篆书开始,又直入中心,纲举目张。篆书是学习文字学一以贯之的捷径。

另外,篆书也不难学,不难认。我们觉得篆书难学是从笔画多少的角度来臆测的,而不是从认知科学的角度分析。我们简单地认为,笔画少就一定好认、好记,笔画多就一定复杂,难学。我们忽略了形象与抽象的差别。比如,一个11位的电话号码与一副画着12种水果的图画,哪个笔画多,线条多?当然,后者要比前者多得多。如果都让我们看三五秒钟,哪个给我们的印象更深刻,我们能记住的更多呢?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后者。

汉字发展到后来,特别是到了楷体字以后,别管是繁体还是简体,都已经成了抽象性的线条和符号,直观性已经丧失殆尽。而篆书学习的优势之一恰恰在于篆书保留了初创文字的直观性。因为要在直观与规范、简化间做个折中,所以,无法保持最初文字那种鲜活的直观,但是,却完全可以做到“一点就通,一通就懂”。这一点,是楷体字做不到的。

楷体字已经完全失去了“象形”的特点,“会意”、“指事”当然还保留了一些,不过,失去了象形,所谓“会意”、“指事”也成了抽象,必须依靠符号学的阐释才能让人明白,这是学术式的简单,不是体验式的简单。

篆书因为保留了象形、直观的特点,从像会意,直观指事就要自然很多。在象形、会意、指事的基础上,认识形声字也比符号化、线条化的学习要简单。至于“转注”和“假借”,那是用字方法,并未产生新的字。从认字而言,前面四项就够了。

所以,篆书是形意字,内家字,可以直观悟入;楷体则是线条字、外家字,必须依靠抽象思维。从学习难易程度来说,篆书不仅不难,反而简单。对于刚开始识字的孩子而言,更是如此。

综上所述,学习篆书对于学习文字来说可以追根溯源,一以贯之,从学习方法而论,又可以直观形象,比类旁通。不谈文字学则已,谈文字学则必须习篆,而且不难习篆。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要进入文字学的王国,仅靠认得简体字谈都不必谈,就是认得繁体字也是门外汉。登堂入室,舍篆书而无由。就像我们前面提到的,鲁迅先生虽然是新文化的代表人物,他做学问也是从这里入手的,曾经抄过《康熙字典》的全部古文字,后来又师从过章太炎先生。

曾国藩在给他儿子曾纪泽的信里,也曾指示曾纪泽要从古文字入手,否则连史书都读不懂,更无以谈经学,并且给他推荐了《说文解字》、《经籍纂诂》两本书。(见《咸丰六年十一月初五日字谕纪泽儿》)

既然篆必学而可学,那我们应该如何学呢?古人一般都是以《说文解字》为主线,从研究上面所提到的“六书”入手。需要说明的是,文字学中的《说文解字》已经不是一本单纯的书,它是以《说文解字》为核心的一门学问,包括的东西是很多的,也比较繁杂。

我们现在的学习则不一定要先走这个路子,至少可以不从这里开始。

第一,前面已经说了,对一般的国学学习者来说,专攻文字学并不是当务之急,先略知一二,培养兴趣,再根据情况,徐图进展,不必上来就奔着高精尖的方向勇攀高峰。

第二,以现在大部分人的学问功底,根本啃不下来《说文解字》,更不要说深入《说文》的整个学术体系了。从这里入手,好的也是半途而废,大多数可能不得其门而入,忙活一阵子等于是浪费时间,学不到东西。尤其是“少儿不宜”,读经的孩子在无明师耳提面命的情况下更不可能玩得了这个。

第三,从这里入手需要坚定的毅力,充足的时间,还要有好的老师,这三项能具备的人并不多。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此路不通”,有兴趣、又有功底,还具足各种条件的人完全可以走这条路。只是说对大部分人而言先搁置此路为好,可以选择一条更现实也更便捷的路子。

这个路子是什么呢?概括成八个字,即“书籍两套,抄写一法”。

先说两套书,第一套是白双法教授的《双法字理》。白先生的文字学有师父,得过真传,他又是坐过十年冷板凳的人,是真正自己打出文字学山门的,是文字学的过来人。过来人都个特点:自己有心得,教人有窍决。

《双法字理》是白教授的传艺之作,用了真功夫,不是花拳绣腿。可以说是简约而不简单。这套书也是以篆书为主字体,但回避了直接从“六书”入手的传统套路,消解了枯燥和繁琐,又将“六书”的学问融会其中。在文字学上,尤其是文字学入门上,称得上是别出心裁,独辟蹊径。

白先生先从音义结合的字理入手,从字理到单字,从独体字到合体字,又从字到字组——以一个字为核心,有机地组成文字家族,把一堆字串了起来。让人学起来可以顺藤摸瓜,随流直下,闻一而知十。

字根、字组结合,条理分明,逻辑严密,全面而又系统。从学习的角度而论,一提就是一串,纲举目张,费力少而收效大,的确不失为“识字”的一套好教材、好方法。

如果想进一步深入文字学的堂奥,有这套书做基础,就等于拿到了门票和解说词,再研究《说文》或者其他文字学专著,就不会有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茫然。

要达到陈寅恪等先生所提倡的“识字”效果,这套书是极有价值的方便法。不过,这套书适合成年人或者有了相当知识基础的少年学习,一般的少儿,更适合看白先生创制的视频教材《汉字宫》,这是针对少儿制作的识字课程。

接下来要推荐的第二套书是清代学者、著名金石学家、书法家吴大澄先生的《篆书论语》。为什么要推荐这套书?最大的原因就是一个字“熟”。

近年来,因为南怀瑾先生、王财贵先生、于丹女士等人的影响,《论语》是大部分传统文化爱好者最熟悉的一部经典,非常多的孩子包括不少成年人都可以熟读甚至熟背。从“熟”入手则愿意学,而且容易学。在“熟”的基础上每天拿着篆书论语读一遍,抄一部分,不仅不吃力,而且用不了多久就可以和篆书先混个脸熟。在脸熟的基础上再去深入地了解它就容易了。比如可以再接着学习吴大澄的《说文部首》,肯定不费力,因为已经认识了,不过是再分类归纳一下。

弘一法师从学书法的角度,首先推荐篆书,篆书中又首先推荐吴大澄的《说文部首》。但根据今天的情况,从文字学识字的角度,我们觉得先《篆书论语》,后《说文部首》更适合现在的绝大部分人。

这里,特别要说明的一点是,看《篆书论语》最好选择原本,不要带楷书字的对照,有对照则易分心,少思考,并不利于“识字”的学习和记忆。如果实在有认不得的,则不妨另翻一下现代版的论语。不带对照的《篆书论语》原本市场上不多,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的一套可以作为选择。

推荐《篆书论语》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它并不是小篆字体,而是大篆附带着金文。如果单纯从书法的角度而论,想学小篆则直接临习小篆即可,不必管其他,但从文字学的角度而言则不然。文字学并不是单纯地要认得一种字体,还要知其源流、变形、异体。这个就是这本书特有的好处了,单纯的小篆没有这个特点。

另外,这种字体比小篆更古,因此也更鲜活、更直观,象形、会意的特色更鲜明,更易于认识和把握古文字的风貌。

这里可能有人会担心一个问题:它虽然有这些优点,但它与小篆也有差别啊,学了它是不是还要再去学习小篆?回答是否定的,不用。它有这些优点,但与小篆大同小异,认识了它就可以认识小篆,就算有些差异,稍一对照也可以明白。也就是说它只会丰富我们的小篆知识,有助于我们学习文字学,并不是和小篆的学习无关,是习篆之外的另一门课程。

至于本书的书法价值,那就更不必多谈了,弘一法师都推荐了此公,我们依教奉行就是。

那这套书怎么用呢?读抄结合,重点在抄。因为读只是解决了认识的问题,要会写还要靠抄来落实,而要学习文字学,会写篆书是一个非常非常好的基础,只要有可能,我们就应该尽力做到。会写篆书,再去认读上古的文字就有资本了,至于认繁体字,包括写繁体字,更是不在话下。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从习篆入手,会认、会写,不仅不是文字学的坎坷路,而且是捷径。当然,还是必由之路。

《双法字理》、《论语小篆》,前者可以让我们学文字之理,后者可以让我们得篆书之像,理、像的问题解决了,文字学已然轻松入门,想要提高也有了坚实的基础,丰富的学术储备。羽翼已就,要飞就可以一举千里了。

前者适合成年人,后者则老少皆宜;前者以阅读为主可以兼写,后者以抄写为重而可以兼读。二者相得益彰,互助互成,谓之文字学入门之捷径,不亦可乎?

提示框消息